查看原文
其他

“苦逼”的专利代理:是时候凭实力涨价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企业专利观察 Author 黄小莺

作者:黄莺
代理一件专利到底要花多少钱?
2020年北京地区专利申请代理服务成本调研成果
也许在十几年前,这算不上一个尖锐的问题,因为当时专利代理成本的差异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是现在却不然,价格从1千到3、4万的都有,同一个工种,相差几十倍,差异在哪里?
主要还是需求造成的:有只想凑数的,也有想挤进标准成为SEP专利的。
专利价值的展现具有长周期的特点,且多在后端,而非前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种不重视前端代理的现象存在。
近日,北京市专利代理师协会发布专利代理服务行业收费成本核算研究的报告,本意就是要维护好专利代理行业的良性发展,不应让低价、低质专利代理带坏了整个行业的风气。
这是应当大力点赞的举措!


01  中美代理费差异,就是中美科技竞争差距的一个缩影
在这份刚刚发布的报告中,今年发明专利代理费14340元起跳,看似不低了吧,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成交量呢?
实际上,平均下来的计时成本,专利代理的价格大概在500元/小时
再看看《精英律师》的收费标准,6000-100000元/小时,又是相差十倍起步!
虽然电视剧有杜撰的成分在内,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专利代理行业和律师行业现在的差异情况,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了。
到底专利代理Patent Agent和专利律师Patent Attorney的差别在哪里?有美国公司对此有过对比。可以看出,实际上在美国,除了在出具“法律意见”上有差异外,本质上差异并不大,二者都具有协助发明人完成创新的专利文本转化的能力。
美国IPWatchdog网站创始人Gene Quinn曾是一位美国的专利律师。2015年,他发表过一篇文章,对美国专利律师费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按照发明专利的难易程度,得到了如下的一张成本计算表。
可以看到,北京市专利代理师协会给出的看似还可以的收费标准,如果拿到美国的对照表中,连极简“衣架”类的专利律师费的一半都比不上,就更别提和支撑美国科技霸权的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复杂专利的代理费相比了。
所以,都说中美科技有差距,差距在哪里?在专利行业里,专利代理费差异就是很好的一个缩影。
未来中美知识产权的竞争可不仅仅是科技本身的竞争,更是专利的竞争、法律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中国人需要补齐的短板很多,需要各司其事把份内事做好。
因此中国知识产权人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中美在专利行业对“卡脖子”关键技术上的差距,加速补齐短板,至少将中美竞争激烈的关键领域的专利质量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达到真正能够作战的水平吧!
而要让社会认可专利代理的价值和在未来竞争中的作用,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协作和配合,让“金子”真正能够发光。
目前,专利代理这个行业,真正能够将美国对我们“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研究深、研究透其专利布局并能够有效形成专利应对方案的高端代理人,还远远不够。而这部分人才是能继续支撑中国与美国开展长期科技战、专利战所必须的储备人才。
从下面科创板这个最新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到,选择不同的专利代理机构或专利代理人,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02  主动提诉,专利被无效,结果却经历过山车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华数码”)的科创板上市申请2020年6月15日被受理,招股书中披露了其与杭州赛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赛顺”)的专利纠纷。
在2020年8月14日,宏华数码回答上市委首轮问询中,对上市委问及的这起专利诉讼最新情况进行了披露。
文件显示,两家公司都将“国家知识产权局”当成了被告,都是因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宏华数码的1件发明和2件实用新型做出的专利无效决定,而提起行政诉讼。
杭州赛顺角度:
宏华数码角度:
之所以两家企业都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被告,是因为杭州赛顺对宏华数码用来起诉的3件专利,发起了两轮专利无效。

但是两轮专利无效的结果却截然相反,第一轮专利无效,宏华数码的所有3件专利均被认定为“全部有效”,但是到了第二轮无效后,宏华数码的所有3件专利却又被认定为“全部无效”。

180度过山车般的转变,也是导致两家企业分别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不同阶段无效决定提出行政诉讼的原因。

这场专利纠纷始于2017年,据宏华数码上一次2012年拟在中小板IPO过去五年。不知是否是因为前次IPO的失利,让宏华数码觉得未来IPO的话要有更多的行业话语权,才在新的IPO之前发起了专利维权,以彰显企业的创新实力。

2017年开始,宏华数码举起了专利维权的大刀,通过企查查检索,宏华数码先后起诉了绍兴贝语数码、杭州灵通自动化,以及本案的杭州赛顺。

但是杭州赛顺并没有像其他两家被诉企业一样,束手就擒,而是对宏华数码用来起诉的3件专利提起了无效。

而两次专利无效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也使得先后承办专利无效的两家代理公司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03  复盘两次专利无效,看差距在哪里
为方便描述,将代理第一次专利无效的公司称为甲公司,代理第二次专利无效的公司称为乙公司

首先,两次无效针对的宏华数码3件专利文本是同一文本,权利要求完全一样。
结果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甲乙两家公司对比文件的不同

发明专利:ZL201210212607.7
甲公司只使用了1件对比文件:
乙公司先是使用了3件对比文件:
在正式口审之前,又补充提交了4件新的证据材料:
点评:甲乙公司对这件发明给出的无效对比文件和理由主要体现两方面差异。
一是检索内功,甲公司只给出了一件对比文件,那是对这篇文件得有多自信啊!可惜的是,甲公司找到的这篇“迷之自信”的对比文件评述的理由并不是“新颖性”,而是“创造性”,从逻辑上就给人靠不住的感觉,这个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相比之下,乙公司的检索更全面,而且从在口审阶段还在补充证据,可以看出对案件的重视程度,另外乙公司不仅检索出了中文对比文件,还有外国文件,以及非专利文献作为证据,最关键的是两篇非专利文献反而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二是评述理由,甲乙公司虽然对比文件数量有差异,但是评述理由却大体相似,都是“对比文件+公知常识”,但最后为何甲公司的没被复审员接受,而乙公司的却被接受了?主要原因还是与对比文件的选用和评述理由相关。

所以,检索是灵魂,没有高质量的检索,一切的申诉理由都是空中楼阁。
实用新型:ZL201220301461.9
甲公司使用了2件对比文件:
乙公司同样也是使用了2件对比文件:
点评:甲乙公司的差异还是专利检索的差异,甲公司虽然使用了2件对比文件,但评述理由是专利的“创造性”,而乙公司则找到了能够评述“新颖性”的文件,因此这才是专利无效中最关键的要素。
实用新型:ZL201220301461.9
这件专利的点评理由与上两件类似,因此只贴甲乙公司的检索结果对比,不再赘述。
甲公司的对比文件:
乙公司的对比文件:

04  总结
实际上,专利无效只是众多专利工作中一项很常见的工作。一次不行,再来,一家代理没成功,再换另外一家,这都是常规做法。所以才会有那件“神奇的自拍杆”专利被接连提起近20次无效,却依然有后来者跃跃欲试。
因此,本文希望突出的问题也并不是什么甲乙公司的在服务客户上的能力差异,而是借着科创板上这一真实案例所反折射出代理行业的问题,振聋发聩般的为“苦逼”的专利代理行业再“呐喊”一声:政府不能整天总空谈高价值专利、民众也不能总说中国专利质量不高,关键要看看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中国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创造力么?显然不是
中国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专利代理人么?显然也不是
那为什么中国能拿得出手的好专利那么少?……
这里面夹杂了二十年来太多的政府朝令夕改的政策、赶英超美式弯道超车的雄心、低价充斥市场的不闻不顾和大多数人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现实和无奈。
科创板对中国的科技推动有多大我不敢说,但是科创板自开市以来,对知识产权的推广和普及可以说起到的以往IP圈自己推了十几年都不曾达到的效果
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意识到知识产权、专利的重要性,认可专利代理是一项价值含量很高的工作,真正的用金钱去尊重这一行业了,才会让低价代理和垃圾专利无处藏身
这个效果绝对不是企业专利部、知识产权部和法务部就能自行推动的,一定是要老板、管理层有清醒的认识,只有他们认可了核心技术的专利代理费起步最起码要2-3万起,即使是外围技术的专利代理也不能低于1-1.5万的理念,这个行业才能慢慢变好
最后再来剖析一下科创板宏华数码这个案例,看看其中有几个可以让老板明白知识产权工作如何改进的启发点。
一是要看到专利检索背后的真正价值,敢于为好东西买单。
从杭州赛顺两次专利无效选择的甲乙公司来看,不同代理公司对案件的态度、技能和处理都不一样,但是最核心考验的还是两家公司专利检索能力的高低。可以说,专利检索才是那个你看不见,却又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就像Gene Quinn在他总结的律师费中,将专利申请前检索出具意见的费用单列支出来一样,其1000-3000美元的仅查新检索的费用基本上就和中国的整个专利代理费一样了,这也能看出中美两国在专利代理市场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客户理念差异。
为什么专利检索这么重要?
Gene Quinn曾采访微软首席专利顾问米奇·米哈斯(Micky Minhas),米奇告诉Gene Quinn:“我们会对我们提交的每一个专利在申请前都会进行现有技术检索,但是我们仍然会(编者注:从专利审查员或是竞争对手谈判时)得到意想不到的现有技术。”
也就是说,像微软这种体量的企业,即使在专利申请前进行很多准备工作,依然不能避免专利被无效掉。
同样的问题,在华为早期的发展中也曾遇到过。
华为是靠着向爱立信、诺基亚和高通缴专利费才成长起来的。华为想不想少缴,当然想啊!但是你没有基础专利,怎么和对方谈交叉许可呢?
于是在华为自认为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基础专利,试图与这些巨头谈判时,一些华为认为拿得出手的专利很快就会被谈判桌上的对方找到破绽,也就是能够无效掉这件专利的证据材料。
问题出在哪?
其实和微软专利顾问米奇提到的是一个问题:即使企业已经认为准备的很充分了,依然会有被人无效掉的可能。
那该怎么办?
华为一方面在继续增强知识产权团队能力和成立专利评审委员会的同时,也不忘利用免费的专利审查资源来帮助他们进行质量把关
于是,华为的技术专家们会乐于将最新的技术趋势、技术特点与专利局的审查员们通过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分享,真正的是让专利局的专利审查员用更严格的审查标准来审视他们的专利,从而实现专利质量的提升。
华为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识到专利检索质量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而会与专利审查机关充分进行技术交流的企业。这和很多企业希望专利审查员在专利审查时能够“网开一面”,让专利尽可能获批,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各企业的老板们或知识产权部的负责人们,你们应该知道怎么才能获得免费又高质量的专利把关资源了吧。
希望今后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创新企业能将技术交流会开到专利局去,不知这能否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专利能力越来越强的一个信号呢!
二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员一定要做到独立自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准。
为什么这么说?
以杭州赛顺为例,如果这家企业有合格的知识产权专员,在委托甲公司进行专利无效检索后,能够对结果有主观判断力,应该能很容易的发现其中有明显存在逻辑问题,带着这种问题的专利无效请求是不会形成有利结果的。因此第一次专利无效请求本应该是被拦下来重新做的。
这一点也从最后3件专利居然没有一件专利的任一一个权利要求被无效掉,得到了印证。要知道,据统计,中国专利无效请求中,发明专利全部或部分被无效掉的比率在55%左右,实用新型专利全部或部分被无效掉的比率在66%左右
再以宏华数码为例,在对方第二次专利无效之后,3件专利全部被无效掉,又说明了什么?
至少说明了两点:
一是宏华数码能够从为数不多的专利库中精心选出了几件专利来起诉对方,一定是企业核心技术。这一点在首轮答复中,宏华数码也承认了,将专利与对应的主要产品及三年因此获得的收益进行了对比。
尤其是其中一件专利的贡献占比甚至占到了公司总营收的一半,不可谓不重要。但就是这么重要的专利,却3件全部被无效掉了,只能说明宏华数码在专利申请阶段也存在很多要完善的地方。
二是宏华数码的核心技术在转化为专利文件时,专利代理环节的“二次发明”工作没有做到位。所谓“二次发明”就是在创新转化为专利法律文件时,要兼顾到日后维权、确权等目的,企业IPR或专利代理人利用专业知识将发明人的创新进行适当的概括与转化,因为其重要性程度有时并不亚于发明人的创新,因此经常被比喻为“二次发明”。显然,宏华数码在针对自己核心技术上的“二次发明”是有缺失的,这也是造成专利被全部无效掉的原因。
那到底“二次发明”是企业IPR来做还是专利代理人来做,我的意见是,对于涉及企业核心技术的发明,一定是要企业IPR来牵头去做,专利代理人只是提供意见参考。
所以,上述两家企业在这个案件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做的不到位造成的,这与企业老板的意识到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
因此,准备登陆科创板的老板们,如果以后IPO过程中真的遇到专利诉讼了,先别急着抓企业IPR质问,先检察一下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到没到位,可别真把IPO变成没有IP就O了。
辑:知识产权进行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目录

知识产权进行时

传播热点资讯  分享行业干货

发布招聘|技术需求|交流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